房天下> 正文

中国自古难买房 看看政府如何解决住房难

房天下深圳二手房网  2015-10-08 15:05:00  来源:房天下综合整理
[提要]今年三季度,国内房价持续回升,一线城市更是持续领涨。市场分析认为,这主要得益于政策面利好的不断落地,以及信贷持续放宽所带来的资金面支持。因此,楼市走势也正式进入了量升价涨的阶段。房价不断上涨,刚需族直呼“买房难”,但是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喊“买房难”,到底“买房难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

房天下深圳二手房网10月8日讯】今年三季度,国内房价持续回升,一线城市更是持续领涨。市场分析认为,这主要得益于政策面利好的不断落地,以及信贷持续放宽所带来的资金面支持。因此,楼市走势也正式进入了量升价涨的阶段。

房价不断上涨,刚需族直呼“买房难”,但是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喊“买房难”,到底“买房难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小编翻阅资料得知,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“买房难”这个问题,那么,各个朝廷、政府部门是怎么解决的呢?一起来追溯吧。

唐朝之前--房子是难题

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,一般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。秦朝官员的工资,实行“秩石制”,直接发粮食当工资。官员职位越大,也仅仅意味着,他能领到更多的粮食,并没有其他特权。从西晋开始,为了优待官员,才正式按照官品占田。

按照唐朝末年之前的规矩,一旦官员退休,在职时的俸禄一律停发,这地也得还给皇帝。因此,在皇上临时给的地上盖房子、到又给别人住的那种傻事,当然没人肯干。

为了省却许多麻烦,更是为了的需要,许多官员就直接把家安在了条件相对优越的衙署里——或者叫机关宿舍更合适。异地做官,则举家搬迁到新宿舍。如果不幸被淘汰出官场,那就想办法另谋生路或者回老家过日子。

唐末以后,退休的官员有幸能领到一半的俸禄,但退休后的住房问题,政府还是不管。

当然,并不是的古代公务员一退休就无家可归。有些人家里本来就有土地,从来都不用发愁住房问题;皇帝高兴了,也会给官员赏赐土地房屋;另外,假公济私的事情,也时有发生。《晋书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,说先前的官员调任,将政府借给他和家属居住的官邸据为私有,新官上任,只得重建。

宋代--苏轼“楼歪歪”

到了宋代,官员占用公家的房子难度就大了。当时的制度规定,凡州军常例之外的财务,不能由地方擅自决定,需要事先禀报代表财政的转运司,审核上奏。比如,北宋元祐年间,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,就给上了一道《祈赐度牒修廨宇状》。苏轼称,杭州的机关用房,多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,“皆珍材巨木,号称雄丽。自后百余年间,官司既无力修换,又不忍拆为小屋,风雨腐坏,日就颓毁”。至于那机关用房到底坏到什么样子,苏轼说,房屋都成了“楼歪歪”,“但用小木横斜撑住,每过其下,栗然寒心,未尝敢安步徐行。及问得通判职官等,皆云每遇大风雨,不敢安寝正堂之上”。

苏轼派人核查计算,要把用房和宿舍都修好,需要四万余贯钱。于是,他“乞支赐度牒二百道,及且权依旧数支公使钱五百贯”。

宋代时期,苦于苛捐杂税,很多人纷纷涌往寺院出家。要出家需要政府的认证,也就是要有一个身份证明——度牒,而政府则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颁发度牒。因此,当时度牒成为“有价证券”,可以卖钱170贯。苏轼向要200道度牒,大概能卖到34000贯,再加上按惯例从财政支取的500贯,勉强凑够修缮费用。

宋朝的大院,虽然破旧了点,但比一般的百姓住房还是要好很多。不过,和前朝一样,官员一旦退休,就得让出住房。至于退休后该住哪里,皇帝是不管的,皇帝操心的,倒是官员退休后,不该住在哪儿。比如,南宋规定凡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休官后,三年内不许在任职地居住,倘在当地有亲属,或置有财产,三年以后也不许居住,违者处一年徒刑。


明朝--朱元璋逼着官员给穷人盖房

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朝时期,真正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,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的,要数明朝了。众所 ,朱元璋是农民皇帝,他出身穷苦,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,因此他一当上皇帝,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。《明太祖实录》中对此多有记载。

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,盖了260间瓦房,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。圣旨颁布后,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。于是一个月后,朱元璋又给上海(当时叫华亭县)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,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,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。上海的地方官也很快地执行了。

试点成功,朱元璋龙颜大悦,认为可以在复制“南京模式”了。在当年年底,他又给的官员下了一道旨意:“范围内,没饭吃的,国家给饭食;没衣服穿的,国家给衣服;没房子住的,国家给房子”。

朱元璋的理想主义想法,把官员们吓了一大跳。此时,明朝刚刚建立,财力并不充足,皇上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兑现。于是,官员找朱元璋解释,朱元璋一听生气了:你们在我手底下当官,就得体会我的心情,我可不想让我的百姓没饭吃没房住,哪怕是一个百姓也不行!

朱元璋的确太难为臣子了,也就免不了他们在下面搞点手脚骗骗他老人家。不过朱元璋的想法的确是好的,他是个逼着官员在范围内给穷人盖房的皇帝,也是的一个。

然而,理想毕竟是理想。明太祖之后,各大城市的房价扶摇直上,朱元璋“居者有其屋”的梦想彻底破灭了。

明朝房价超贵,南京国子监集资购房

明朝弘治年间(公元1488年至1505年),南京的房价畸高。有多高呢?繁华的秦淮河畔,一间房能卖到六百两银子,一般人不敢打买房的注意。《玉堂丛语》卷二,就记载了当时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买房故事,颇为寒酸。

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,名叫谢铎,他手下有30多号人,都是无房户,得租公家的房子住。30多人的租金,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。于是谢铎就动了买房的念头,依照谢铎的级别,算得上是个公务员,但是他每年的薪水不过200两银子,不吃不喝三年,也就勉强间房子。他手下那些人,收入还不如他。

谢铎不愧是的领导,他很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——集资团购。钱从哪里来呢?从牙缝里省。把政府给他们配的勤务员、伙夫、马夫、门卫、抄写员,统统不要了,省下来一大笔钱,存起来买房子。终于,钱攒够了,“买官廨三十余区,居学官以省僦直。”买了三十多套公家的住宅,过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。

与谢铎相比,以礼部右侍郎兼北京国子监祭酒的林瀚更厉害,他为了让手下的人有房住,给出了有力的实际行动——捐出自己的十年收入为机关盖住房。

林瀚和谢铎,一个是北京的长官,一个是南京的长官,拿的那点钱不仅买房困难,连付房租都觉得吃力,明朝房价之高,可见一斑。

清朝--经济适用房,为特权而建

明朝以后,因为城市的发展,城市居民的住房越来越成了执政者不得不关心的问题。于是,在清朝经济适用房出现了。但是清朝的经济适用房和现代的恰恰相反,清朝的经济适用房是专门为特权建造的。

清朝初年,大批旗人来到北京定居,清政府就将汉人统统搬到外城去住,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。内城的房子盖好后,清政府按品级给旗人分配,一品官20间,二品官15间,三品官12间,四品官10间,五品官7间,六品七品官4间,八品官3间,九品官和没有品级的普通旗人一人两间。

当下--政策利好不断

“十一 ”周,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趋缓,价格上涨明显。分析其原因,主要是因为在 周前,央行和银监会发布通知,非限购城市首套房商贷首付比例降至25%。住建 部、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发布通知,提出全面推行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,并将于10月8日起 执行。此时,恰逢2014年“930”楼市政策出台一周年,以及今年 “330”楼市政策出台半年。十月,楼市政策持续发力,房地 产市场回暖,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趋缓,楼市增速或将有所放缓。

责任编辑/chenxiaodan.shz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
微信扫码打开

房天下小程序